万博体育网址

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娱乐

蒲 逊:一次红色文化的寻根之旅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0日12:39 来源: 新华网

鲁迅艺术学院,是延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最高文艺学府,将“鲁艺”这样一个革命文艺进程中的重大史实搬上舞台,是我多年以来的心愿。

我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们胸怀理想,在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感召与指引下,一边经受着战火硝烟的洗礼,一边创作出像《白毛女》《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黄河大合唱》《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一大批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发挥了革命文艺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我开始研读有关资料,大量地研读;然后实地走访,到延安感受那片神奇土地上的历史温度,在“鲁艺”纪念馆寻觅他们的心路与足迹,尤其是我又重温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了新的感悟。

幸运的是,在大量的采访中,我有幸采访到了第一代“白毛女”的扮演者——百岁老人孟于,还采访到了诗人贺敬之。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回忆起往事,眼睛里就闪烁出光亮,这让我特别好奇,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探寻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与艺术道路,造就了他们的信仰和追求。这些“鲁艺”的先辈们,为了革命文艺,一生矢志不渝,这种非常神奇的力量深深地触动了我。他们中有些现在已经离世,但他们的后代又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去重温、整理父辈们的人生和艺术经历。每当他们讲起父母的故事时,我都能再次从他们的眼睛中看到那束亮光,我想这就是精神的传承。去年一位给我提供了许多生动素材的“鲁艺”家后人去世了,非常遗憾没能让他看到这样一部记录着他们父辈生活、凝聚了他们深厚情感的作品搬上舞台。但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鲁艺的艺术家们已经很多都不在人世了,甚至他们的后人也已经年事渐高,但那些故事、那些精神值得记录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这部话剧的剧名,起初叫《鲁艺之光》,后改名为《延水谣》。应该说,《延水谣》是一次红色文化上的寻根,也是对延安精神的回眸与呼唤。延安精神,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坚守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精神等等都属于延安精神的范畴。就话剧《延水谣》而言,最主要体现的是“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剧中从主题立意到矛盾冲突的设置,再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的变化,都是围绕这些展开的。当年这些年轻的文艺工作者虽然整日与跳蚤为伴,吃着掺了沙子发霉的小米,却不畏惧艰难的生活条件,始终充满热情地学习、创作,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在经受了战场上血与火的洗礼和生死考验之后,在无数次为百姓和部队官兵演出、服务的艺术实践之中,逐步认识到艺术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人民。他们最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下,走出小我,走到人民群众之中,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经典作品,同时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剧中毛主席提到的文艺的普及与提高,也体现了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

用延安精神来写延安精神,这是创作伊始我就为自己定下的一个原则。所以,在剧中我尽力避免简单、直白地表现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也不回避延安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创作条件,以及大城市来的、海外归来的青年人跟延安当地生活、延安当地百姓之间的矛盾,力图多点多面地反映延安文艺精神,塑造“鲁艺”文艺战士的光辉群像,反映他们的时代风貌。剧里运用了很多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歌曲,这不仅强化了戏剧节奏,烘托了历史氛围,而且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绪,形成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关于剧中的人物设置,采用了以“个人”替代“类别”的办法,集中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写好那样一群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有着先进思想和报国热情的年轻人。他们的到来给古老的黄土地带来了活力,带来了青春的气息。比如,竺之奇这个人物虽然和当时的环境有所冲突,但他身上那种文人的个性是比较强烈的。那种文人的孤傲清高,对艺术的执着,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当下,都能够引起共鸣。范铁锋刚毅率真,文慧心天真烂漫,他们彼此从抗拒到接受再到最后失去的情感脉络,又给人一种战争年代特有的悲情。又如,林逸萍代表了那个年代很多的进步青年,他们从困惑、苦闷、不适应到最后寻找到可以为之奉献一生的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在她的身上体现了那个年代很多知识青年的共性,也为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带去穿越时代的思考——关于艺术和时代、关于艺术和社会、关于艺术和人生。

《延水谣》的题材宏大,素材广博。如何切入,构成故事、提炼人物,真实地再现那个时代,展现那个时代青年的精神气质,把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党的文艺路线和各个人物的命运钩织在一起,准确地呈现革命文艺精神,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此,话剧《延水谣》选取的是散点式的结构方式,通过三组典型人物的成长,多线叙事,由点及面,辐射到整个群体的方方面面。写出他们的个性、思想的冲突和观念的碰撞,人物的转变,心灵的痛苦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他们当中既有“亭子间”出来的艺术家,也有“山顶上”下来的知识分子;有的来自普通百姓,也有的来自部队官兵,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个体共同交织出了一个关于时代转折、个体命运、文艺创作的交响乐。在舞台呈现上,这部戏又尽可能地将“鲁艺”延安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镶嵌其中,这些作品,堪称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之根,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璀璨夺目,生生不息,给我们以共鸣与引领。

作者:蒲逊 一级编剧,代表作有话剧《生在八一》《麻醉师》《天籁》《幸存者》《苍穹之上》《呼吸》等;文旅演出《重庆1949》等。

蒲逊

【责任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4 万博体育网址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nbamyq.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